聊城百科

聊城本地最全的百科知识库

首页|城市地理|经济社会|水城人物|教育旅游|人文历史|生活居家|娱乐明星

护国隆兴寺

01300001250265132142806708685.jpg  护国隆兴寺始建于北宋,兴于明初,为洪武帝朱元璋八大护国祝圣道场之一,曾占地百余亩,被誉为江北古刹,水城佛国。据《乾隆大藏经》记载:明末四大高僧之紫柏真可禅师曾住锡于此。物换星移,苍海桑田。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隆兴寺迭经废兴,如今的宏伟宝刹目前正拟重建。重建后的护国隆兴寺为南北四层院落,东西三排跨院的格局模式,总体架构根据传统四合院及寺院园林规划模式,结合传统风水运势,按照步步登高的古建格局,山环水抱的风水要求,总计需要建设,数十座建筑。全部建筑飞檐翘角,四梁八柱,精雕细刻,辅以传统的彩画雕刻,飞龙跑狮,寿山福海诸多吉祥图案,尽显传统明清古建筑的庄严宏伟气势。目前正在重建。

目录

1 护国隆兴寺名称的传说
2 奠基仪式
3 护国隆兴寺铁塔为运河名塔

护国隆兴寺 - 护国隆兴寺名称的传说

  公元1399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结果引起了当时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对明惠帝朱允炆的南京政府,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南北战争。
  燕王朱棣自从起兵“靖难”以来,一路势如破竹。但是攻到山东境内时,却连吃两个大败仗。第一个败仗是围攻济南三个月不克,并且遭到铁铉与平燕将军盛庸的夜袭。功济南不克后,他又转攻东昌,结果还是盛庸率部将他击败,并且差点被活捉。后来朱棣逃回馆陶,集结部队返回休整,第二年春天,他再次南下攻打南京时,是绕过山东去的。
  《明史》中记载:“是役也(指东昌大战),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由此可知这场争夺皇位的南北战争,因为盛庸在东昌大败燕军,燕军从此绕行,使城中的百姓躲过了战争的灾难。
  据清嘉庆二年《东昌府志》和清宣统二年《续修聊城县志·通纪志》记载:“明惠帝建文二年十二月(公元1400年),燕兵薄东昌。盛庸击败之。斩其将张玉于白玉桥。燕兵走馆陶,盛庸檄诸屯军合击燕,绝其归路。”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对明惠帝的南京明朝政府,挥师南下攻打东昌府时惨遭失败的事情。根据民间传说,在这场战斗中,朱棣险些被盛庸所擒,靠躲在当时隆兴寺前一个石拱桥下,才躲过一劫。朱棣当上皇帝后,将聊城的隆兴寺命名为护国隆兴寺,隆兴寺前面的石拱桥命名为白玉桥。目前这座桥的遗址位于古城区小礼拜寺街,铁塔南侧。
  据史料记载,1400年冬,燕王率兵攻打到东昌,南京明朝政府将领盛庸领兵屯东昌拒敌。当燕军来到东昌城下时,盛庸背城列阵。交战一开始,燕王朱棣亲自率军攻打盛庸军左翼,未能得逞。复攻打盛庸军中坚。盛庸下令开阵纵燕王朱棣入,随后即令军队将燕王朱棣及其军队重重包围。后来双方在东昌城边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杀到晚上,直杀得尸体遍地、血流成河,但是被包围在中间的燕王朱棣始终没能冲出包围。正在危急时刻,他的部将朱能和周长赶到增援,才将在重围之中的燕王朱棣救出。
  民间相传,朱棣在东昌大战中冲出重围后,走到一石拱桥上时,已经是人困马乏,可后面追兵将至。就命令大将张玉在桥头拒敌,他则继续北逃。但是刚走到桥中央,胯下的战马却因体力不支倒了下去,将朱棣甩到了桥下。而此时,盛庸的追兵已经到来,他只好趁着夜色躲避在石拱桥下。后来追兵在此桥上斩杀他的大将张玉。直到追兵返回城后,朱棣才从桥下出来,向馆陶方向逃跑。
  关于这段民间流传的故事,在历史资料中也有相关记载。其中清嘉庆二年《东昌府志》记载:“明惠帝建文二年十二月,燕兵薄东昌。盛庸击败之。斩其将张玉于白玉桥。燕兵走馆陶,盛庸檄诸屯军合击燕,绝其归路。”
  经过三年的南北战争,公元1402年6月,朱棣登上皇位,开始封赏有功之臣。当时他就想到了曾经在东昌大战中救他性命的朱能,特封其为荣禄大夫,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卒后,追封东平王。而当时因为保护他而死的张玉被追封为河间王。
  至于东昌境内那座救他性命的石拱桥,明成祖朱棣则命人重新修建,并命名为白玉桥,同时把石拱桥附近的“隆兴寺”改名为“护国隆兴寺”。从此,白玉桥和护国隆兴寺的称呼就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六百多年历史的沧桑巨变,护国隆兴寺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白玉桥的遗址还在古城区铁塔南侧。

护国隆兴寺 - 奠基仪式

  聊城护国隆兴寺恢复建设奠基仪式举行,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亓同秋,省民委副主任、省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刘爱民出席仪式。市委常委、市直机关工委书记蔡同民,副市长马丽红,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张传玄出席。
  聊城护国隆兴寺始建于北宋,兴于元明清,为明朝八大护国祝圣道场之一,被誉为运河名寺、江北古刹,后因多方面的原因于民国期间损毁。200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建设护国隆兴寺,筹建工作相继展开。2009年,省宗教局批复同意恢复建设聊城护国隆兴寺。复建后的隆兴寺,全部建筑精雕细刻,尽显传统古建筑的庄严宏伟气势,将会进一步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成为中华水上古城旅游的一大亮点。同时它的恢复建设,对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打造江北水城的崭新形象,维护聊城市的和谐稳定,扩大我市的招商引资,推动聊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省直、市直、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省内外的佛教法师、著名企业家、热心人士等参加了奠基仪式。

护国隆兴寺 - 护国隆兴寺铁塔为运河名塔

  护国隆兴寺铁塔位于聊城市城区运河西岸,是护国隆兴寺内东南区域塔林中的名塔,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主要标志物,为运河四大名塔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塔始建于宋代,历史上多次整修,最后一次是明永乐年间倒塌,成化二年(1466年)由隆兴寺住持祖崇等僧众重新竖立。护国隆兴寺铁塔是聊城市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铁塔为八角形仿木结构铸铁式佛塔,由地宫、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座高3米,塔身高15.5米,通高18.5米。“铁塔烟霏”曾为聊城古八景之一。地宫发现于1973年,地宫内出土有铜菩萨、铜佛、青花瓷瓶等佛教器物。此外还有一个长方形石函,石函内放置一银棺和两包骨灰。棺身刻有“辟支佛舍利”五字,棺内有丝料骨灰袋一个、银币四枚和“舍利子”若干粒。
护国隆兴寺铁塔是我国为数极少的金属古建筑,其铸造工艺精湛,须弥座石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显示了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其形制与浮雕风格都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是研究宋代佛塔建筑珍贵的实物资料。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