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弦子戏
东昌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始于汉代,原属宫廷大戏,至中唐时期日趋成熟。据悉,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弦子戏就已经传入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后石槽村了,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剧种在历史上曾红极一时,因此民间有“宁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戏”的说法。 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以现东昌府区为中心,南至河南北部,西至河北邯郸,北至德州南部和东部,东至泰安,是很受群众欢迎的一个地方剧种,该剧行腔抑扬有序,平稳婉转,声腔俱佳,并且有它自己的很多曲牌、板式,能表演各种文武曲目。
东昌弦子戏于咸丰年间传入原老堂邑县现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后石村一带,当时仅有二十几个人活动、演唱、演出,但深受群众欢迎,当时有句俗话:“宁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戏”的说法,验证了当时人民群众对弦子戏的喜爱程度。该剧种表演所使用的相关器具主要有大笛、笙、三弦、红笛及打击乐器等。曲牌板式内容丰富,大约有一百二十个曲牌,通常使用的大致有:褚云飞、锁南枝、山坡羊、娃娃调、二板娃娃腔、桂枝香、朝天子等曲牌。剧目有:游西湖、战樊城、严查散、汉衫记、破洪洲、讨荆州等。
东昌弦子戏在清代曾经名噪一时,官宦人家争相聘请庆寿诞、庆升迁;商贾庆开张、庆乔迁;新年伊始从正月十五一直唱到三月三,很是受到当时官府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清末民初,弦子戏更是红极一时,在戏剧苑中独树一帜,其他剧种改编借鉴弦子戏的曲牌、板式、行腔的情况屡见不鲜。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东昌弦子戏的演出队伍更加壮大,最多时曾经达到60余人。由于弦子戏这一剧种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因此在广大农村集镇还时有传唱。特别是近年来,弦子戏的演唱活动较之以前有所增多。弦子戏唱腔优美,老少咸宜,具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市文化部门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与扶持做出了不懈努力:对东昌弦子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曲目和唱腔曲牌进行了挖掘、记录和整理;09年创作《武训推磨》等蛤蟆嗡新戏,再次把人们对蛤蟆嗡戏的关注和认识推向高潮;举办送戏下乡活动,2012年累计演出超过535场,使戏曲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逐渐提高。日前,在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上,聊城市豫剧院(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创排的山东梆子《萧城太后》一举荣获六项大奖,是对我市地方戏曲保护工作的巨大肯定。
然而,地方戏曲仍然在时代的冲击中岌岌可危,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成了其难以突破的硬伤。在特定历史时期,戏曲承载着许多时代精神,与观众的心意相合。比如传统吕剧剧目《李二嫂改嫁》,即反映了普通家庭中的婆媳矛盾,而四根弦剧目《王小赶脚》,也讲述的是普通百姓的故事。这些贴近群众的剧目,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剧目所阐述的内容已经同百姓生活逐渐远离,失去了原有的群众基础。目前,政府对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戏重视相对较少,不少保护工作是由热爱该剧种的群众自发完成。从聊城市邮电局退休的李子龙大爷老家在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一直对流传于当地的东昌弦子戏情有独钟。据李大爷介绍,东昌弦子戏主要以笛子、笙、二胡等为乐器,曲调与昆曲有类似之处,十分动听。鉴于如今活着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大多数只会唱零散的片段,且年纪较大,已经没有力气大声演唱。虽然有人跟着学习,但年龄也大都在5、60岁。一旦他们去世,东昌弦子戏即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李大爷于一年前萌生了将东昌弦子戏传统唱段记录下来的想法,他表示,希望能组织现有的十几个人,将唱段录下来,并把曲谱整理成册,在市里几个票友协会中寻找几个声音条件合适的年轻人将这些唱段重新演绎,以确保这一古老稀有剧种不会失传。
首先是对于老艺人的保护,他们对地方戏曲的唱腔、表演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功底。但这些演唱者年龄日趋老化,身体状况也令人担忧。因此,加大对他们的保护力度,在其有生之年,将其唱腔、演奏进行录音、录像等形式的保存,并且深入研究他们的表演艺术。其次,传承是地方戏保护和发展的根本,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才能确保地方戏曲后继有人,而青年一代愿意投身戏曲行业之中的前提,是观念的转变和从艺待遇的保证。完善专业院校培养体制,吸引年轻人了解地方戏的美妙之处并投身其中,是地方戏曲得以保存和发扬的关键。在着力培养传承人的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对地方传统戏曲进行宣传,使其深入民心,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附图
- 参考资料:
- [1] 人民网
- [2] 聊城新闻网
词条统计
- 浏览次数: 次
- 贡献者:聊城百科团队
- 最近更新:2015-06-29 15: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