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百科

聊城本地最全的百科知识库

首页|城市地理|经济社会|水城人物|教育旅游|人文历史|生活居家|娱乐明星

鱼山梵呗

e78c6589dd4682ac0f244413.jpg “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梵”为古印度之意,“呗”为赞叹、赞颂,是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是净化人生的清净之音,后世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因“呗”与佛教同样从梵土(古印度)传入中华,故称“梵呗”。公元230年曹植登临鱼山,闻岩洞内传有梵音歌唱,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后被称为“鱼山梵呗”。 

目录

1 历史渊源

鱼山梵呗 - 历史渊源

  三国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闻空中梵响,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呗,撰文制音,后被称为“鱼山梵呗”。自此,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中国佛教界有了自己特色的音声佛事,鱼山梵呗因为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故历史上曹植被尊称为汉传佛教音乐--梵呗始祖。
  有了曹植的经验,历代僧人们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梵呗在中国流传之后,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故其音调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大体说来,主要有南北之异。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常用的梵呗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曲。
  2008年鱼山梵呗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参考资料:
[1] 鲁网
[2]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