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百科

聊城本地最全的百科知识库

首页|城市地理|经济社会|水城人物|教育旅游|人文历史|生活居家|娱乐明星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810a19d8bc3eb13556a4c4e7a51ea8d3fd1f440e_副本.jpg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开馆。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共五层,分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三个功能区域。除序厅之外,分为十个展厅,其中二层三个展厅为“运河文化陈列”,三层三个展厅为“聊城历史文物陈列”。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目录

1 来历
2 意义
3 历史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 来历

  自中国江北水城(聊城)的名称叫响后,聊城依托得天独厚的古运河文物优势,建设运河博物馆,聊城成为第一座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建立地。   作为一个在运河边上长大的人,不了解运河的历史,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怀着这种心情,我去参观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像一艘银色的巨大轮船,从远古时光长河里顺流而下,航行到风光旖旎的江北水城,停泊在了景色怡人的东昌湖畔,依偎在如梦如幻的文化广场身边。走进博物馆,随着远古石器时代的遗迹发掘场景再现,以及现代声光电控制的多媒体解说和照明,就像走进时光隧道,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 意义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山东聊城京杭大运河畔,成为了山东聊城的一个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文化旅游建筑。   中国是世界上开凿运河最早的国家之一,山东聊城市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对于研究和传承运河文明,弘扬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促进和提升提升运河沿线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地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对于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流经聊城的西部,元代会通河纵贯聊城腹地,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是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位于聊城市下辖的阳谷县、东昌府区(今聊城)、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 历史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开凿东平安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并以“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   元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至今聊城运河沿岸还保留着大量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由于京杭运河聊城段所经过的地区南北落差较大,且无水源补给,为了“以节蓄泻”,确保运河畅通,元明清时相继在这一段河道上兴建了三十余处船闸,因此运河也被称为“闸河”。   运河保留下来一些船闸,主要有周店闸、张秋上闸、张秋下闸、辛闸、梁乡闸、土闸、戴闸、临清二闸等,这些船闸建筑结构合理,施工精细,是研究运河水利发展历史和漕运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明清时代聊城一带的张秋、东昌府(今聊城)、临清等地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是运河沿岸的重要都会,因此在河道上建有许多码头,以供装卸货物。   当年在京杭运河建有许多桥梁,以供行人和车辆通行,可惜因为年代久远,诸多桥梁多已被历史湮没,目前聊城段保存较为完整的主要有七级北大桥,临清会通桥、月径桥、问津桥等桥梁。   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运河沿岸还散落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它们都是研究各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参考资料:
[1] 中国山东网